心相

作品阐述:

我的这个作品是一个可以和人互动的艺术装置,它可以自动捕捉现在装置前面的人的位置,进行观看角度的调整,并且可以把观测者的形象用线的形式画出来。它的外面两层球体是可以缓缓转动的,这样就会有一个概率出现,就是每个人呈现的图像清晰度都是不同的。我们的作品主要是想说明,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界限到底在哪里这样一个问题。近代量子力学的几个实验都是违背常规物理现象的,违背相对论的,比如说量子通信,它是用超光速传递信息的,比如说我们观测一个粒子进行试验和不观测进行试验,得到的结果是两种情况,也就是说人们观察的介入,是会影响到粒子存在的状态的(这是我个人的猜想)。也就是说,人的行为是会影响物质世界的组成的,也就是说我们的《周易》、八卦、风水、穴位、中医等都是有可能真正存在的,只是就像量子力学一样目前不能解释它的原理。也就是说我们古代的一些神学和神话传说在未来有可能是超级科学。我们的这个装置,就是象征着一个小小的粒子,人们观察它的时候它会给人一个反馈。我们用它来传达这个想法。

导师评语:

《心相》的背后承载了一个相对复杂的观念和文本,这个作品的完成也贯穿了创作团队的整个大学学习过程,是他们大学四年学习到的精华。作品中无论是计算机实时绘制人像技术,还是利用Openmv模块进行实时人脸捕捉追踪技术,都分别在他们大二和大三的作品中探索过。而“球体”的形态更是从大三的作品《上帝之眼》贯穿到了大四毕业。“球体”看似简单,实则信息量巨大,从天体物理学来讲,它是引势力致小、稳定度致高的最优形态;从数学来讲,它的体积是V=(4/3)πr3,而从艺术的角度来看,它既是绘画的入门,又是终极的思考。创作团队选择用“球体”作为设计的初始形态,可见团队在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学习和创作上,早已跨越学科的界线,进入了天体物理学、数学和几何学的调研之中。而作品本身的灵感也是来源于着名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的假说,同时本作品的创作也是需要极其精密的计算、测量与编程才能实现。无论是“球体”形态研究的延续还是团队整个创作过程的严谨与理性,都从某种意义上显示了艺术作品早已超越了以前架上时代的单一,无论是二维的绘画、摄影还是三维的雕塑等,都无法满足当下艺术创作者的*野心,同时本作品也彰显了学科与学科之间界线的模煳,线性地展示了作者在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这几年来的研究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