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乐园》

作品阐述:

从大学过渡到社会的这个转折点,我们会感到对未来生活的无知带有一丝丝的恐慌。残酷的生活让我们感叹现实的无奈,从而梦想的美好总是让人大失所望。

在毕业之时,无时不刻的恐慌感一阵阵袭来。人们对遥远的未知未来非常陌生,对那里充满了恐惧。由此人们幻想拥有心目中的“乐园”,类似乌托邦的美好世界。这种乐园意识就是我创作所营造的气氛。乐园意识从古到今一直都是中国人民所有的一种特殊的情节。如战国时期的帛画,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宋代的《大傩图》、藏族唐卡等乐园意识。乐园意识是困乏已极的劳苦者对艰苦生活的抵触,是臆想中不耕而食、不织而衣的“乐土”。劳苦者对快绝望的生活有一种未完结的情绪,当这种未完结的情绪驱除不散时,成为另外一种生命即变形的动力。

变形,对生命的另外一种追求!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压力日益增强的同时,人类就会更加强烈地想生存,祈求生命的延续。生命通过变形从而得到延续,甚至进入曰月更替的永恒的乐园世界里。例如画像石、画像砖、墓室陶俑等。由于内心充满悲哀、愤懑与动荡,给予人物变形,就像在社会挤压下的扭曲形象。

导师评语:

这是一个充满神话色彩的世界,也是一个女性画者向往和渴望进入的“乐园”,显得浓重而且稍觉墨色过了头的色彩感觉中,飘逸的人物在时隐时现的山之巅峦中固化住游离的感觉,似幻觉又是理想中的现实。钱佩君就是在通过画寻找这些幻觉的年轻绘画追求者的代表人之一,她想给自己的精神找个家,而且是快乐的家。但我们从画面看到的惶恐和游离感觉,才让我们感觉到现实让人精神空虚的无奈,与其说是在寻找,还不如说是在躲避,躲避即将离开校园的难离难舍,逃避马上要面对复杂社会生存的恐慌。寻找等于解脱?解脱只是一种借口?要是作者真的能够通过画表现出如此深层的意图,那肯定不是现在的钱佩君,但《寻找乐园》里表现出的,又分明是钱佩君,至少,是真实的钱佩君。仅凭这一点,作品不优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