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千里之行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返回列表

序言二

坚守与突破

经过多年的筹备,2016年9月,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终于落成并对外开放。如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师生们欣喜地在这座充满活力的大学博物馆迎来了第七届“千里之行:中国重点美术院校毕业生优秀作品展”。本次作品展汇集了来自全国九大美术学院的2016届本科生的优秀毕业作品,代表了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的最高水平。

在过去的六届展览中,大家既看到了九大美院在本科教育上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同时也发现了很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几大美院学生作品的趋同化,无论在作品的题材上,还是艺术语言上都表现得极为明显。应该说,这是互联网和信息时代的产物。由于资讯传播的便捷,知识的获取变得更加容易,但同时也变得碎片化、扁平化和浅表化。深受其影响的年轻教师和学生,在知识的接受上没有了地域与时间的阻隔,导致大家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日益同质化,最终呈现在作品上就出现了趋同化的现象。趋同化的另一个原因是,几大美院之间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本就非常频繁,师资结构和教学模式早已相互渗透和交融,学院本来的特色逐渐褪去。

那么,各大美院是否还有必要坚持自己的特色呢?答案是肯定的。唯有突出特色,充分发挥学院独有的历史文脉和地域文化的优势,才能集中优秀教学资源,培养更加出色的艺术人才。因此,学院在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上就必须既有坚守,又有突破,也就是坚守艺术发展的规律,突破固化的教学模式。波德莱尔在1863年《现代生活的画家》一文中写道:“现代性就是过渡、短暂、偶然,就是艺术的一半,另一半是永恒和不变。”今天,当代艺术的面貌纷繁复杂,装置艺术、影像艺术、行为艺术等所展示的不过是过渡、短暂和偶然的一面,是众多视觉艺术形式中的一种。只要是视觉艺术,就需要有对构图、再现、色彩等各个要素的要求。换句话说,艺术到今天在本质上没有发生变化,它仍然要表现美,这也是艺术中永恒和不变的部分。因此,传统中构成美的元素从未失去意义,变化的是美的内涵。随着时代发展,人们对美的理解越来越丰富,表现和承载美的媒介不断出新,从而导致了当代艺术的多元面貌。因此,学院在教学中对表现美的方式、技能乃至理念的传授,至今仍然是有意义的。

互联网与信息时代同样带给了我们挑战,它要求我们突破固有的教学体系,探索跨学科、跨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配合本次展览的论坛主题就是: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正在积极探索一条依托清华大学综合学科优势的、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模式。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愿意与兄弟院校们一起共同探索一条中国艺术的振兴之道。

预祝第七届“千里之行:中国重点美术院校毕业生优秀作品展”取得圆满成功!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张敢

2016年9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