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千里之行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返回列表

策展人语

《千里之行——中国重点美术院校毕业生优秀作品展》今年已经是第七届了,本届作品展能来到新落成的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举办,真是件幸事。我相信,在有着非凡学术传统的清华大学,此展与校内理工、人文等学科领域的交汇,将为此展的学术提升及清华校园的艺术氛围增添新的内容。六年前我们联合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和天津美术学院九所重点美术学院,组织了第一届全国《千里之行》展,这之后每年由其中一所美院牵头,在所在城市或大学美术馆举办此展。下一届将在鲁迅美术学院举办。七年来《千里之行》展不仅成为了一个有着广泛影响力的展览系列,并已经生长成为一个具有延展性的、推介、扶持艺术类毕业生和考察、讨论、交流艺术教育的有效体系。

我在首届展览前言中对这个展览的意图有如下表述:

“全国版《千里之行》展以参展院校自评出的年度出色毕业创作为主,敏感、真实地反映出当代背景下中国学院艺术的教学水平和成绩。此展为我国美术教育研究提供了一个学院与学院之间、学院与社会艺术生态之间比照的平台。这个‘之间地带’的平台,给当代艺术教育领域提供鲜活、准确的信息,并使艺术教育中的经验与误区得以浮现。我们相信,将学院教育问题放到社会文化环境中去讨论,及时了解鲜活的教育现状、数据,是把握和调整学院教育不可或缺的依据。

《千里之行》展作为一个系统,其特点在于:它像推荐优秀艺术家一样,郑重地将这些从学画起就在现实的‘晋级’模式中,经过各层筛选最终脱颖而出的青年才俊推荐给社会,在他们将要进入更高一级的社会艺术参与之时助其一臂之力,他们一定能代表未来。他们的想法和作品也许眼下还不成熟.但从中能看到,比那些已被样式化、符号化的‘大师’作品更珍贵的部分——具有未来生长空间,并带有种子性质的东西。”

今年有295位毕业生的作品入选,此时.他们已经带着四年的学习所获以及对学院教育的思考走入了社会,开始了新的阶段。其实每个大时代的转折和个人阶段性转折,都能为一个人调整并聚集出新的能量,过去阶段中积累的东西,在步入新阶段后会被调动出来。在此预祝这些青年才俊实现自己更远大的理想和目标。

大时代的转折不仅对个人,对每一个领域都会调整并聚集出新的活力。我们正处在一个人类文明的“拐点”上,人类还没有足够的经验和时间对这个急速变异的世界做出判断。这反映在旧有哲学、宗教、法律等这些与价值体系有关的领域,也反映在当代艺术教育领域。

从全球范围讲,数字技术从根本上颠覆着现实、虚拟、尺寸、物质、时间这些涉及艺术核心部分的命题。艺术与现实、艺术与意念之间的关系等这些人类千百年来认真思索的问题,被突如其来的新技术、新知识打乱了,关系丢失了。学院与学院之外的知识等级、特权关系也改变了。学院的知识来源,教与学的位置关系也在转换,等等这一切,让艺术教育处在一个无从判断的窘境中。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探讨“艺术是什么”,探讨到今天却进入了对 “艺术是什么”最不清楚的时代。艺术已经变得如此不确定,艺术教育该怎么办?

然而中国的艺术教育在这些困扰之上又多了几层复杂性。比如,我们的当代艺术教育体系实质是西方的,在思考今天中国的艺术教育问题时,都必须或习惯地把西方视觉文化的发展脉络作为参照,加之它与我们的传统文化体系同样强大,又截然不同,从而使我们的问题变得比西方艺术教育的问题要复杂得多。他们在思考艺术教育时,集中考量他们的传统与当代的关系,基本上不会把东方作为一个必须的参照来考量,而我们却需要考量更多的文化参照来探索与判断。也正因为这些复杂的课题,为我们的艺术教育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这一切敏锐地反映在聚集着青年思想之地的学院学生的毕业创作中,从中感受到教师的心血与努力的同时,也感受到我们的老师对这些问题思考的信息。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认真对待和关注这部分青年艺术生态的原因。这极有益于帮助我们思考、分辨上述难解的,又是必须思考的问题。

本届《千里之行——中国重点美术院校2016届毕业生优秀作品展》有幸在清华大学博物馆展出,并得到清华美院鲁晓波院长、张敢副院长、教务办公室原博主任对此项目的大力支持,感谢中央美院院长助理王晓琳老师、美术馆副馆长唐斌老师、李垚辰老师一直以来对此展览项目所做的工作,长期以来,展览的成功举办与参与院校各相关部门以及各方人士的配合和贡献是分不开的,在此一并致谢。

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 徐冰

2016年9月9日